十月的乌镇,桨声洪亮,戏曲悠长。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如期而至。 71场特邀剧目、2000余场古镇嘉年华、18场国际工作坊,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乌镇观看艺术节。数据显示,今年乌镇戏剧节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5%。这座千年古镇带着戏剧重生。历经十二年,乌镇戏剧节不仅成长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一张名片,还开辟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道路,为当前文化消费的提升提供了生动的注脚。据统计,从2013年首届戏剧节到2025年,乌镇年游客量从569万人次增加到近1000万人次,景区直接收入从7.69亿元增加到1.5亿元。今年80亿元。乌镇戏剧节的美妙,首先来自于它对文化规范的坚守与变迁。戏剧节自创办以来就确立了“全球视野、本土耕耘”的发展理念,兼具国际艺术家的探索和中国原创的表达。更重要的是,戏剧节培育了青春戏剧的力量。 12年来,吸引了近万名青年戏剧人才参与戏剧创作,百余部原创青春作品在此扬帆起航。文化业态的多样拓展,让乌镇戏剧节突破单一节日的限制,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新空间。古镇嘉年华、戏剧集市、艺术展览、小镇对话、戏剧工作坊、读书会等活动,让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。在这里,戏剧不再局限承袭传统剧场,却融入古镇的每一个角落。桥、巷子、茶馆、客栈,到处都是舞台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戏剧呈现传承,水乡古镇体现当代艺术。全天候、立体的文化生态让观众“看戏”,获得远超预期的文化享受。不断升级的服务体验,打造乌镇戏剧节的又一个第一赛事。在国内众多文化节庆中,乌镇戏剧节率先实现了从“看剧”到“赏剧”的转变。乌镇景区立即向人口密集区分流,控制所有餐饮价格和质量,维护美丽区域,让戏剧节与夜间旅游有机结合,打造“夜里”的文化消费文化。“白天看剧,深夜谈艺术”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恰恰符合观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。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实践,深刻体现了当下文化消费新趋势。数据显示,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单剧售出最快时间仅3.9秒。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首轮门票就吸引了15万人次参与。这背后,有观众直言:“有票就去,即使没有票,也值得去!”这体现了文化消费者对精神滋养的渴望,以及对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,乌镇戏剧节十二年的实践证明,优质的文化内容才是最好的。流量密码、深厚的文化体验是最强的消费动力。消费文化升级的关键是提供触动人心的内容和体验。让受众愿意为优质文化买单。当前,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正处于提质扩能的关键时期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,各地要摒弃简单模仿的形式主义,深耕当地文化特色,打造独特的IP文化;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,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;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,让文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长效动力。 (王珏)
(编辑:韩璐)